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解读历史上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

由皇帝而太上皇,检索史籍,这类正牌太上皇有:晋惠帝司马衷,十六国时代大凉天王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贽,隋炀帝杨广,唐代高祖李渊、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顺宗李诵、昭宗李晔,宋代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光宗赵惇,西夏神宗李遵顼,西辽直鲁古,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弘历。

解读历史上的太上皇

皇帝宝座极具诱惑力,堪称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用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建太子,他一听此言便满脸不高兴:“若早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真是视权力为命根子。皇帝老儿最怕“下岗”,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尔。

大致说来,皇帝禅位而为太上皇,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座。

高湛是北齐第四任皇帝,史称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开公然劝他不必为政事劳心费神,当趁年轻及时行乐,“一日取乐,可敌千年”!此言正中高湛下怀。而当时的外部环境又很不利于高湛行乐:强敌北周联合突厥屡次攻击北齐,干戈不息,操劳国事,委实恼人。他于是临阵撂挑子,传位于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专务玩业去了。

高纬史称后主,其玩性实在乃父之上。尽管此时北周愈益强大,志在吞齐,江南陈国亦随时准备趁火打劫,高纬仍自编自弹自唱《无愁》之曲,因有“无愁天子”之称。“无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杀过来,围攻齐都邺城,高纬全无演唱《无愁》曲的洒脱,愁眉紧蹙,计无所出,唯有自摘愁帽一招——皇冠让给8岁的儿子高恒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国难当头,一推了之,大概只有“无愁天子”能想出这种“高招”。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担,却压给一个儿童,这不是拿治国当儿戏吗?事实上,高纬的太上皇只做了一个月,便当了俘虏,很快就被砍了脑袋。

唐睿宗李旦坐上龙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二人。缘此,太平公主权倾内外,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现,朝臣亦分为对立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睿宗亦莫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一名道士“无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皇帝位子坐了43年。前期,他励精图治,将唐王朝带进“开元盛世”;后期,他耽于声色,任用权奸,政治腐败,终致“天宝之乱”。叛军攻陷京都屏障潼关,危急关头,玄宗仓皇出逃,马嵬兵变,爱妃不保。沿途百姓拦道挽留,玄宗不得已,乃令太子李亨留下,宣慰百姓。李亨接受大臣建议,为了安定人心,即帝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肃宗一面布告天下,一面遣使上表,尊玄宗为太上皇。避难成都的李隆基,面对破碎山河和风雨如晦的政局,面对既成事实,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尊号,交出传国玺。

国难当头,皇帝难当。宋徽宗在强敌压境的危难关头,也选择了退位交权。北宋末年,饥民造反,金兵紧逼,内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徽宗被迫下“罪己诏”,姿态可谓不低,然腐败早已病人膏肓,此举实在于事无补。惶惶不可终日的徽宗,避难卸责的唯一选择便是让位,把烂摊子甩给太子赵桓去收拾。

钦宗赵桓力图刷新政治,扭转颓势,即位半年时间便将前朝宠臣贬杀殆尽,全然不给太上皇一点面子。其整顿力度够大,手腕够铁了,怎奈国家之弊已无药可医,决不是撤换几个人所能疗救。赵佶的太上皇美梦也迅速化成了噩梦,做了金人俘虜,戴着一顶侮辱性的“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尽残年,客死他乡。其实,这完全是他自食其果,怪不得别人。

宋徽宗是由太上皇变俘虏的,而他的儿子钦宗却是在俘虏营里得到一顶“渊圣”冠的。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在金国俘虏营里的兄长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抛出这种类似太上皇的荣誉称号,不过是赵构的政治秀,对度日如年的昨日君王赵桓则毫无意义。

另有一个以俘虏身份被尊为太上皇,最后又由太上皇而皇帝,这个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当时面对北方强敌,年轻的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馊主意,御驾亲征,结果做了瓦剌的俘虏。消息传来,朝廷震惊,一片慌乱。危急之秋,大臣于谦等辅佐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明景帝。这非常措施果然有效,稳定了政局,俘虏营中的英宗也得以被遥尊为太上皇。翌年,太上皇被瓦剌送归,景帝亲迎,兄弟相拥而泣。接下来便是争权夺利,兄弟相煎,英宗复辟,景帝失权,郁侣而死。可见皇帝老官,倘非万不得已,是绝对不愿意去当太上皇的,权力真是命根子啊!

与宋朝并存的党项族政权西夏,其第八任皇帝西夏神宗李遵顼,在成吉思汗的铁骑强弓面前,早已是惊弓之鸟,又与曾经的盟邦金失和,双方鏖战达10年之久,两败俱伤后,又受到蒙古铁骑更加猛烈的攻击。国运如此艰难,李遵顼除了当太上皇,实在别无选择。至于年轻的接班人李德旺到底能苦苦支撑几日,他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其二,受到武力胁迫,不得不称太上皇

晋惠帝司马衷是有名的弱智皇帝,他上台后,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于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正月径直篡位,做了皇帝,改元建始,而将惠帝迁于金墉城,改城名为“永昌宫”。可能是考虑到这个白痴不会对他刚到手的皇位构成什么威胁吧,司马伦不但留下惠帝一条活命,还送了一顶“太上皇”的冠冕。倘论辈分,赵王是惠帝的叔祖父,看来辞书上谓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其实不完全妥当,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太上皇,譬如晋惠帝司马衷。#p#分页标题#e#

司马伦的皇帝宝座还没焐热,就遭到皇族其他几位王爷的联合反对,经过两个多月的血战,双方战死近十万人,司马伦皇冠没保住,脑袋也落了地。惠帝又被人拥上了皇帝位子,继续当傀儡皇帝,而那几位劳苦功高的王爷实际上充当着惠帝的“太上皇”,虽然他们无此名号。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打出的却是“志在尊隋”的旗号。其政治策略为:立隋场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即迎13岁的杨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元年,遥尊在江都的场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谦逊地称唐王。这一出政治话剧,纯粹是李渊一手导演的。隋场帝远在江南,自知末日来临,在醉生梦死中等着别人来砍脑袋,皇冠上头又摞了一顶“太上皇冠”,他也浑然不知。第二年三月,炀帝为部下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还假惺惺地哭了一场,而后逼杨侑禅位,他自己做了皇帝。

李渊扫灭群雄,建立唐朝,统一全国,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子之间亦难免猜忌,而李世民与其兄太子建成、其弟元吉的权力之争亦日趋尖锐,势同水火,终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权力角斗,你死我活,李世民率武士杀死建成、元吉,志在皇位,咄咄逼人,高祖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仅仅过了两个月,李渊便很识相地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不让位恐怕也由不得他了。

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拥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刘季述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皇后锁进少阳院,从墙穴传送饮食。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其实与囚徒无异。被囚禁一个多月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杀死了刘季述等,拥戴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国,至第三代直鲁古,亦被人强力夺取“大宝”后送上太上皇的帽子。此前,乃蛮部已为成吉思汗所灭,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有译作古出鲁克或曲书律的)亡命投奔西辽。西辽与乃蛮一向友善,直鲁古不但接纳了屈出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由战乱余生的“亡国奴”一跃而为皇帝爷的乘龙快婿,按说屈出律应该感恩戴德到永远了吧。

然而并不如此,他见在位30年的岳翁倦勤好乐,不理政事,便联络花刺子模等藩属发动叛乱。翁婿兵戎相见,武力“对话”,战败的直鲁古只能听任胜者的摆布:投降,让位,去当太上皇。没取你项上人头,就算便宜你了,何况还有一顶太上皇冠,乖乖地戴着吧。

其三,由于健康原因,委实不能视事

十六国时代后凉建国者吕光,氐人。他原系前秦大将,率兵征西域,获悉秦主苻坚被杀消息后,遂占据河西,于孝武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即三河王位,国号大凉。7年后,又改称天王。直到他病体难支时,才匆匆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接班人刚安排好,这位太上皇就一命呜呼。其尸骨未寒,他生前最担心的骨肉相残就迅速变为现实,导致国力遽衰。

唐顺宗李诵,中风失语,委实无法处理军国大事,即位仅八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固然,退位将养身体是李诵的明智选择,但如果人家不退,谁也拿他没办法。因为天下本来就是他家的私产。

宋光宗赵惇,惧内,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光宗因得心病不能履职,政事多取决于李后。至其父寿皇病殁,光宗因病竟不能执丧。朝臣请太皇太后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扩,而尊光宗为太上皇。

其四,厌倦政务,欲求清闲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算是一个典型。他12岁即位,史书记载这位拓跋皇帝“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才20岁左右,他就想离休,已经让举朝上下惊愕不已3他准备将帝位禅让给叔叔子推,而不是自家年仅5岁的太子宏,就更加招来一片反对声,有大臣甚至言称要“刎颈殿廷”,誓死反对。他遂传位于太子宏,改元延兴。

按群臣之意,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看来,一旦上套,就身不由己,想不当皇帝也难。除了拓跋弘这一个特例,这类太上皇大抵比较长寿,龙椅坐得过久,真的厌倦了政务,向往清闲,于是一退了之。宋高宗赵构当了36年皇帝后,实在厌了倦了,乃禅位于赵眘,是为孝宗。孝宗在位28年,亦厌勤退位,传位于赵惇,是为光宗。光宗尊孝宗为寿皇圣帝——实际上就是太上皇。当然,南宋小朝廷前期三个皇帝都主动禅位去做太上皇,实在是因为北有强敌虎视眈眈,

动辄武力威胁,整日价战战兢兢,那个皇帝不好当。

清高宗弘历,25岁即位,整整做了60年皇帝,为不超过祖父康熙在位61年的时间,才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表面上,乾隆退位了,实际上,大政仍然由他决断。

和乾隆式太上皇现象相类似的,还有代代相传的太后垂帘听政现象。家天下的制度,纵欲过度的皇帝往往早亡,加之太后们欲操国柄的强烈愿望,导致了从婴幼儿到小小少年做皇帝的现象屡见不鲜。幼童不谙世事,更不懂政治,太后听政也就顺理成章。听政太后多多,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武则天和那拉氏,这两个女人比太上皇还太上皇,武则天更是按捺不住权欲,从幕后公然走向台前,“亲自”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唐睿宗),自己直接做了皇帝,实现了“武周革命”。

其五,为了纵欲享乐去当太上皇

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并奠定吞并江南基础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以36岁之盛年辞世,年轻的太子宇文资即位,是为宣帝。这个宣帝,沉湎声色,以淫乐为务,父皇刚辞世,他不但面无哀伤,反倒喜形于色,色迷迷一双蒙昽醉眼,挑出后宫美女,尽情享用起来。为了一心一意享乐,只做了一年皇帝,青年宇文赞就效法北齐“无愁天子”后主髙纬,也把皇帝的担子交给幼儿太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也就是太上皇。宇文赞似乎对天情有独钟,平时喜戴天元冠,所居称天台,捶人刑杖亦曰“天杖”,最后暴卒于天德殿,时年二十有二。

了解太上皇现象,对于认识封建独裁政治不无裨益。辛亥革命后,独裁的皇权政治和太上皇思想则成了广大民众唾弃的对象。


下一节:唐朝贵族为何不愿娶公主

返回首页>>>秘密历史档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7199.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