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和康熙这对父子皇帝,可以说是如同开挂般的存在。他们都是幼年登基,而且原本并不占据任何优势,但当他们亲政以后,却都为清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由于顺治英年早逝,故而使得人们更熟悉康熙,往往忽略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帝王。
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第九子,其母是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不过,在皇太极暴毙之时,福临还是是孩子,真正大权在握的是多尔衮和豪格。由于皇太极死前并未选立继承人,也没有留下遗嘱,使得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和豪格都觊觎皇位,争得不可开交。
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豪格是皇太极长子,他们都是手握重兵且功勋卓著的人物,而且双方势均力敌。当时,明清战争已持续多年,双方战事焦灼。为了避免内讧而削弱自己的实力,多尔衮和豪格都未采用武力的方式解决皇位之争,最终选择了一个折衷的方式——由福临继位并选立摄政王辅政。
福临登基时年仅六岁,根本不具备决断能力,而孝庄当时也没有实权,这使得多尔衮、豪格等人成了把持朝政的权臣。后来,多尔衮又借机打压豪格,自己成了独掌大权的人,得以对清代上下发号施令。
尽管顺治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但清军入关和初步一统的功劳,大半是要归功于多尔衮的。也正因如此,多尔衮后来也居功自傲,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
历史上的多尔衮,对顺治也是颇有微词的,甚至敢于在大臣面前直指小皇帝的问题。据《清史列传》记载,顺治七年时,多尔衮因悼念王妃抱病在床,结果他竟然当着锡翰等人的面,抱怨顺治未曾来府邸探视:,王寻以悼妃故,有疾。锡翰与内大臣席纳布库等诣第,王怨曰:“顷予罹此莫上之忧,体复不快,上虽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礼,一为临幸。”——《清史列传·多尔衮》
从君臣和礼法的角度来看,即便摄政王多尔衮是顺治叔父且具有奇功,但他终究是臣子,不该对天子心存怨言。可是,卧病在床的多尔衮,竟然敢于当着朝臣的面直指顺治“失礼”,足见他当时权势通天。
有人说顺治亲政比较容易,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其实,如果不是多尔衮在边外狩猎坠马后因伤病而亡,顺治这个皇帝,很可能会沦为一个傀儡。多尔衮在顺治朝的地位有多高,完全可以从他死后顺治的反映中看出来:,多尔衮的死讯传来,史载顺治帝“震悼”。在获悉摄政王死因后,顺治下诏追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同时定庙号为成宗。这样一来,在清十二帝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位“义皇帝”多尔衮。
当然,无论多尔衮生前权势有多大,终究会面临人走茶凉的悲剧。在多尔衮死后,一些政敌甚至是旧部,开始纷纷检举揭发摄政王的谋逆之举。最终,顺治给多尔衮定下了大罪,从尊奉为义帝的恭恭敬敬,转眼间成了开棺戮尸的反攻倒算。
而与顺治类似,康熙登基时同样年幼,虽然此时孝庄已经今非昔比,可终究还是身居内宫,大权主要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在四大辅臣之中,德高望重的索尼只求明哲保身,使得鳌拜的势力越来越膨胀,最终成了威胁皇权的人物。
康熙为了加强皇权,也算是费劲了心机。起初,他曾试图借助苏克萨哈的力量与鳌拜对抗,但不成想鳌拜势大,不但未被扳倒,反而更加猖狂。后来,康熙设计擒获了鳌拜,将其终身监禁,才为自己的亲政扫除了障碍。
从顺康两朝的形势来看,皇帝亲政均面临着巨大障碍,但顺治却比康熙幸运,毕竟摄政王多尔衮因伤病而死,才让自己得以摆脱了沦为傀儡的命运。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种相似倒也不仅仅是偶然的:,首先,顺治和康熙都是少年登基,这势必造成身边有朝臣把持朝政的局面。顺治朝的多尔衮、豪格和康熙朝的四大辅臣,都是在这种形势下膨胀起来的;
其次,清初皇权尚处强化阶段,自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后金和大清的军政大权并非完全听从大汗和皇帝一人,而是要兼顾议政王大臣的意愿,影视剧中多次出现的“八王议政”,便是由此演化而来的;
再次,尽管明清时期是皇权不断强化的阶段,但这种强化又是相对的,即便是明代废黜了丞相,实行权分六部,可后世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还是会以其他的形式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包括鳌拜等一批权臣在内,其实都是清初的功臣,这些人在多尔衮时代似乎并不显眼,可及至多尔衮死后,他们的权力势必会膨胀起来,加之顺治英年早逝,继位的康熙又是一位幼主,这势必会再次重蹈顺治朝的覆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