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秦腔慢板形式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慢板,节奏严谨,感情细腻,旋律丰富,曲调迂回婉转,宜于表达人物内在感情。常用于戏剧中的自叙和抒情。各种人物皆用。它既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板式,同时又可转入另外板式。慢板为一板三眼即4/4节拍。分:“苦音”和“欢音”两类腔调。这两类唱腔结构、时值。
一、叫板
分“虚字叫板”和“有字叫板”。虚字叫板即用虚字并加重语气来拖腔以达到所需的板式。有字叫板即用一定规范的较强旋律演唱并加入词字,以达到所需的板式。
二、起板
慢板起板可分为[安板]和[塌板]两类:[安板]不用铜器,只下一棰,故称“一棰安”;而[塌板]用铜器起板。[安板]起的有[一棰安慢板]、[一棰安懒翻身]、[一棰安拦头]等。[塌板]起的有[大塌板]、[二反塌板]、[中塌板]、[快塌板]、[一棰拦头]、[三棰栏头]、[慢傲塌板]、[长棰拦头]、[垛头塌板][哭腔子大塌板]、[哭腔子小塌板]、[八鸽洗澡]等。
三、板头过门和基本过门
慢板板头过门的起法因板头铜器不一而有区别。传统板头有“三环”、“大开头”、“二开头”和“懒翻身”。这四种板头过门均有欢音和苦音。其中“三环”最为常用。“三环”是由三个乐句组合构成,除引子为散板节奏外,其正身有九板,因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队及演奏者,特别是主奏乐器(板胡)演奏者不同,所以同是“三环”却有各种不同演奏风格(指花)的出现,其基本骨架及节拍,时值则相同。其中有简指花、繁指花和阴司调指花。
“三环”既可以完整形式运用还可以分段形式运用:如[一棰安]起,属完整[三环];[安板拦头]起,其过门则是从其正身第一小节起;[塌板]和[一棰拦头]则是从正身第二小节第二拍起,但近三十年来多从第二小节第三拍起;[二反塌板]、[苦腔子塌板]、[八鸽洗澡]等均从正身第三小节第三拍起。在传统旧程式慢板中,唱腔上下句末的过门后接用[三环]过门,所以“三环”既是慢板的板头过门同时也是唱腔句间过门。
“苦音大开头”速度较慢,曲调稍长,正身旋律为一板三眼,其意境深沉并富有丰富的内在表现力。“欢音大开头”旋律潇洒大方、抒情流畅,正身为一板三眼。“二开头”旋律有浓烈地民族古典韵味,速度较慢,分“欢音”和“苦音”两类,多用于传统剧中正面角色回忆、思索、疑虑之情绪。它的结构严谨,旋律性强,正身曲调为一板三眼。“懒翻身”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曲调为两小节,即中眼起、头眼落,以便于节省时间很快接唱。
四、慢板唱腔
1、紧开口唱法
它是一种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紧开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连续喷口演唱,而节奏、时值较为自由。此种唱法常用于一出戏的开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咏叹的特点。区别于紧开口的唱则为慢开口,其旋律结构较长,表情较为细致。
2、拦头
即快速的慢板。拦头或紧拦头是从板式的速度区分。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转人[紧二六]板。如唱两句或更多句慢板时其与一般慢板板式规律相同,只是曲调简单,速度较为急促,并有激情和强烈的气势。这种唱腔的板式节奏具有典型的戏剧性色彩。有时下句也可起唱拦头板。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拦头],[慢傲拦头],[长棰拦头],[垛头拦头]等。
3、撂板
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称其为“慢撂板”。(又称“闪板”)。撂板是指改变慢板的腔句基本规律,使某些腔节改变强弱关系、并省略过门,使之上下句形成连唱的一种变化形式。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唱段。撂板有时可连唱数句,又可转人[二六]板式。这种撂板在传统剧中生角唱腔尤为多见。如《放饭》朱春登唱“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这一下句均为“撂板”。
4、阴司板
其唱腔结构、节拍、起句及落腔规律与慢板同。不同处则是旋律在低音区进行,情绪凄惨、无力。此种唱腔仅限于剧中人物临将死亡或死而复生时应用。阴司板只有苦音。慢板中用阴司板来演唱的这种阴司慢板多用于生角和旦角。如《血泪仇》王东才妻死前的唱段。
5、伤寒调
亦属旋律低沉的慢板。大体和阴司板类同,唯用场有别。伤寒调主要为剧中人物病、伤、昏、怠以及感情极度衷伤、懊悔时所应用。如《葫芦峪·祭灯》诸葛亮唱段。
五、句式结构和唱句落音
唱腔结构的形成与板式变化体唱腔的产生形成有关。慢板唱腔的句式变化十分丰富,总的是由对称重叠的上下句构成唱腔的段落。句式结构类型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词句的字位和旋律的型态,即是慢板前两句为总体慢板结构的核心,而慢板的第三、四句和其它句则是前两句的变化反复。慢板唱腔的唱词以十字和七字句为基础,每句有四腔。
上句第一腔和第三腔的变化多样,腔尾的落音也各不相同(因行当有别)。苦音慢板上句末尾可落到5,↓7,1,2,4等音上;欢音慢板上句末尾可落到5,6,1,2,3音。有时还可落7音上。十宇句和七字句慢板四腔起唱的基本规律:上句是中、中、板、头,下句是中、板、中、头。
六、慢板过门
过门是唱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板中的所有过门,除节奏严格外,还起着前奏、导引、间奏、衔接、烘托、铺垫、间歇、缓冲以及起兴作势、承上启下等作用。慢板的过门包括有板头过门,腔间过门,句间过门,基本过门,板尾过门,转板过门,歇板过门,留板过门等。句间过门是唱腔上下句后的曲调。腔间过门是唱句分腔之后的过门。板尾过门仅限于慢板齐板用。转板过门即上板过门。
总之所有过门的板眼规律很强。即使是同一过门,因各种原因亦有所变化。如剧情紧张时速度变快,过门一般是简而短;慢速而抒情的唱句,过门一般是繁而长。旋律高的唱腔用高旋律的过门承缀,低旋律唱腔一般用低旋律过门加味,但非绝对。例如快速的唱腔有时反需繁音急促的过门来加强其热烈和紧张之情绪;慢速的唱句有时反需音符稀简的过门来表现其舒展或凄楚。
高唱用低过门产生跌宕曲折的情绪,低唱用高过门可使剧情亢进或冲高。慢唱腔用紧过门可把节奏推上去,增强气氛;快唱腔用撤慢速度的过门来开展层进的戏剧内容。一般规律是腔和唱句落什么音,过门就落什么音。一定位置的过门不能移用在其它地方。有些过门因剧情需要可以省略。有些过门,例如上下句末的句间过门后还可加用基本过门(三环),这在建国前艺人们所唱的传统戏慢板中为多。所有这些方面,包括彩腔中的过门等,均是戏剧化的音乐手段。
七、转板
慢板转板、即由慢板转为[二六板],称其为“上板”。上板有上句转板和下句转板。上句转板一般在第一、三、五、七各句的第二腔开始,速度加快,到句末一字或第四腔最后两字开始转匚二六板],并加上板过门。
八、落板
慢板的落板有“齐板”、“留板”、“歇板”和“黄板”。
1、齐板
又称慢齐。它又有截板、迄板、提板之称。所谓慢齐即慢板最后一句(下句)以一板三眼的板式结构并用改变基本行腔规律,即用中中板头的方法来完满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方法。秦腔传统剧目中有四句慢齐,六句或八句慢齐等。均分欢音和苦音。
2、留板
简称慢留。它是慢板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暂歇或落板形式。它必须留在一段完整的唱段末句。即将末句第一腔旋律变化,转入散唱把板留住,再接慢板“游弦”;但有时也可不变化第一腔,而直接转散唱把板留住,留后可转其它板式,也可接打击乐。慢留板亦分欢音和苦音。“游弦”曲又称“歇板过门”,它是“三环”的变奏,为一板三眼节拍,需接唱时随时可接三环然后接唱。慢板“游弦”即称“慢游板”,其正杆如下:(略)
3、慢歇
慢板的歇板称慢歇。同分欢音和苦音。它的用途与“慢留板”相同。其唱腔上下句均可歇,并保持4/4节拍的正常进行。上句歇时唱腔均落在5音上,并由四小节引子曲调转人“歇板过门”(即游弦)。下句歇时必须奏完下句过门的前半部分,再转入“歇板”过门。
4、黄板
借助打击乐使慢板唱腔完满终止叫“黄板”。
九、彩腔
慢板的彩腔在秦腔各个板式的彩腔中占主要地位。其种类较多,并有它独立、完整典型地艺术特征。其形式主要是在慢板唱腔中插人彩腔旋律。彩腔的旋律是原有唱腔的发展或新材料的加入。同样有“欢音”和“苦音”。欢音彩腔有“麻鞋底”、“十三腔”、“欢音三环腔”(即“硬三点水”);苦音彩腔有“苦中乐”、“苦音三环腔”(即“软三点水”,简称“软三腔”)、“哭腔”(又称“三拉腔”)。彩腔中的过门等均是戏剧化的音乐手段。
慢板彩腔在传统戏中多用于生、旦行当。如“麻鞋底”用于《白玉钿》尚飞琼唱段、《蜜蜂计》唱段;“十三腔”用于《打金枝》唐君瑞唱段;“硬三点水”用于《吕蒙正赶斋》、《回荆州》孙尚香唱段;“苦中乐”用于《起解》苏三唱段、《断桥》白云仙唱段、《赶坡》王宝钏唱段、《二度梅·重台别》陈杏元唱段;“哭腔”用于《斩秦英》对唱、《火焰驹》李彦贵唱段;“软三点水”用于《打柴劝弟》陈勋唱段、《穷人计·扑池》唱段、《激友》唱段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