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老古话说的 “三十不发,四十不富”是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有道理的话一直流传了下来,那么老古话说的 “三十不发,四十不富”是什么意思?三十不发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到了三十岁,人生仍然没能获得成功,四十不富就是以后就很难成功的意思。

  古人认为,30岁已经是一个人,精力旺盛的最后时期了。因为,他们读书和成家立业都很早,所以,人们将人生冲刺的年纪定在了30岁。

  从孔子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那些从15岁就开始励精图治,想要读书出人头地或发愤图强的人,历经了10余年的辛苦,到了30岁之时,已经是必须要拿出成果的时候了。

  毕竟在古人眼中,人生没有几个10年可以虚耗。在那个车马很慢,走到任何地方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时期,人们十分珍视时间。所以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警示世人时间宝贵的句子。

  劝君惜取少年时,这样美好的句子,仅仅是在告诫世人,少年之时十分宝贵。人们要在少年有精力时,努力发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无论是是词中所说,还是俗语中谈及,甚至是一些长辈训导晚辈的家书中都曾提及过。


  少年才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所以,这句俗语中所说的意思,就是将30岁当做了人生能够发奋的最后期限。古人这样定义,也算是基于事实来划定的年限,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然而,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看,这30岁的划线就有些过于短暂了。但是夏虫不可语冰,那时的人们考虑的是方方面面,留下的俗语也是想要告诫后人珍惜时光,这样的意图和出发点并无不妥。

  当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俗语,主要还是因为古人平均生存的年限比较短。在以前医疗水平比较低下的时候,人们对外科等医疗手段并不了解。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外科的小手段,开始被先人发现并逐渐使用。但大的病灶仍然无法通过中医,以及外科的小手段来进行治疗。

  所以,即便后来中医的理论已经十分完善,能够通过中医手段治疗的病症越来越多。但中国古人的普遍寿命,还是没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也就导致,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时代里,可能一场风寒就会使人失去性命。

  所以,性命连同代表着生命力旺盛的青年时期,一直被古人所珍视。那时候人们认为,50岁就像生命的分界线一样,到了五十就是能够知天命的年纪了,在五六十岁离开人世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如果将人的生命截止时间划分为五六十岁,那么,30岁确实是必须要做出一番成绩的时候了。一旦30岁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没能让这个人获得成就,那即使再努力10年,到了40岁,也没有多大获得优异成就的可能了。

  就像我们今天对人生的规划一样,大家在接受教育时期,希望自己能够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来支撑以后的职业发展。人们也愿意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了解一些不同的知识,多学习借鉴他人经验,这与古人的看法是多么相似。


  毕竟年轻的时候,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各方面的数值都在巅峰时期。它能够支撑我们随意折腾,然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追求安稳,不愿四处求索,会成为年长的人普遍的心理观念。

  可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大家在人生阶段的选择都是一样的。所以才会有这句俗语,老祖宗是想借这句话告诫后人,要珍惜自己青年的时光,努力进取。

  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过很多珍惜时光的名言警句。这些句子是先人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写下的对后人的警示,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做好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最终不辜负自己在人世走的一遭才好。

  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比起古人,有了更长的生命周期,也有了能够缩短跋涉行程的交通工具。这些手段和工具,都使我们生命得到了有限的延长。

  我们已经能够比古人见到更多文明智慧的成果,也能比他们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周期,所以,我们也要比他们活得更加明智,更加幸福才好。毕竟人生不过百年,各种文学作品中,苦叹人生短暂的观念比比皆是。

  很多看透时间的文人大家总会说,生命不过是一场单程旅行,是时间的缓慢,麻痹了人们走向死亡的知觉。最终,只有临近死亡的时候,人们才会察觉,原来人从出生就朝着死亡行进,所以很多人把人的一生视为向死而生。

  这样的看法并无不妥,但这只是生命流逝的表面结果。没有人能够对生命下任何一个定义,是值得还是不值得来人世走一遭,都是他人无法评价的。最能为自己人生,画上完美评价的,只有我们自己。

  总而言之,珍惜时间,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做好的所有事情。最终在垂垂老矣,儿孙绕膝的时候,也能含笑对着他们说一声,不枉人世走一遭。想来这样的人生,便是一段美好的人生了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7641.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