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杂谈 > 正文

如果张郃与张辽进行堂堂正正的对战,战况将会如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同为曹操爱将,张郃张辽谁更厉害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别说不能偷袭,在演义中,很多猛将都不是死于对战之中,而是死在了偷袭之下!整本演义书中,真正被阵斩的一流猛将只有高览,被赵云偷袭一枪刺死,夏侯渊黄忠偷袭,一刀斩杀,颜良文丑被出其不意斩杀,除此之外,很少有在正面单挑时被斩杀的案例,仅限于一流猛将哈。

  而大多数战死的一流猛将是怎么死的呢?

  张郃在追击诸葛亮时,木门道中伏被弓箭射死。徐晃打了一辈子,最终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而死,东吴猛将太史慈甘宁,最终结局也是被弓箭射死,连五虎上将的黄忠,最终的结局也是被马忠偷袭,一支暗箭射中肩窝,伤重而死。本文的主角张辽,最终结局也是被徐奉一箭射中了疮口迸裂而死。

如果张郃与张辽进行堂堂正正的对战,战况将会如何?

  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一流猛将,都不是死于和别人单打独斗之中的。因为这些一流猛将战斗力强悍,短时间内是拿不下对方的,而且他们很聪明,知道短时间难以分出胜负,就会很快地撤出战场,不会再继续打下去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最终基本都是死于偷袭之下,很难被正面斩杀!

  所以说,张郃如果想要斩杀张辽,其实很简单,用偷袭的打法嘛。至于偷袭,方法就多了,暗中一箭可以直接解决(张辽最终的结局就是这样的阆中之战,),或者直接从张辽背后一刀砍过去嘛,反正两人都是队友,随机拔刀,张辽防也防不住。

  综合来看,如果张郃使用偷袭打法,只需要一回合就可以杀掉张辽了。那如果两人要堂堂正正对战,都死战不退呢,战况会如何?

如果张郃与张辽进行堂堂正正的对战,战况将会如何?

  其实在官渡之战,张郃和张辽曾经打过一场,两人交手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原文:操怒,使张辽出马。张邰来迎。二将于阵前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曹操暗暗称奇。

  从这里可以看到,两人交手了四五十回合,短期内是分不出胜负的,说明两人的武功其实相差不多。而且我们从曹操的态度,也可以发现一丝端倪。

  曹操在见到张郃能与张辽打这么久时,心理状态是暗自称奇,说明他觉得张郃的武功不错。但是当曹操看许褚吕布单挑时,他却是直接下令众将一起围攻。在渭水之战,许褚和马超对战时,曹操也是这种做法,命曹洪和夏侯渊上去帮许褚的忙。说明曹操这个人,还是比较在乎手下的,虽然是单挑,但是曹操一旦发现自己手下不行了,就会下令手下上去支援,根本不管会不会破坏规则!而此次张郃与张辽对战,曹操并没有这种想法,说明在他看来,张辽并没有落于下风,甚至张辽还可以是占据上风的。

如果张郃与张辽进行堂堂正正的对战,战况将会如何?

  我们再从其他人的评价中来分析一下。还在徐州时,关羽就曾经对张飞夸过张辽,说张辽的武功不下于他和张飞,让张飞不要去追击张辽。关羽是多么高傲的一个人,颜良那么强,二十回合能够击败徐晃,在关羽看来都只是是插标卖首,而现在关羽却对张辽刮目相看,虽说关羽有看重张辽的人品原因在里面,但同时也说明关羽非常看重张辽的武力,觉得张辽是一个高手。

  从关羽和曹操的评价反应来看,张辽的武力是非常不错的,张郃很难是他的对手!

如果张郃与张辽进行堂堂正正的对战,战况将会如何?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张郃与张辽各自的战绩!

  张郃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和张飞打平。张郃曾与张飞打平三次,一次是阆中之战,张郃与张飞打了二十回合,因雷铜从后面杀来,张郃败走。第二次是宕渠山之战,张郃与张飞大战三五十合以后退走。第三次瓦口关之战,当时张郃想以伏兵暗算张飞,和张飞战十多合以后诈败引张飞追击,结果最终计划没有成功,反而被张飞杀了个大败。

  综合来看张郃与张飞的交手,表面上看似是平手,实际上张飞次次占据上风,张郃最多能和张飞打五十回合就得败退了。

  张辽最出名的战绩当属打孙权了!当时张辽和东吴太史慈大战了八十回合不分胜负,战力基本上可以算是强一流顶端了,而且他八百骑兵冲杀孙权打赢,中间竟然没有一个东吴猛将拦得住他,足见张辽的厉害之处。再结合关羽那句,张辽的武力不输于张飞,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出一个结论,张辽的武功是要略胜于张郃的!

  所以说,就算在堂堂正正的对阵中,张郃也很难斩杀张辽的,说不定拖久了,张郃倒有可能被张辽反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8494.html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