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说马谡不可大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街亭之战后,诸葛亮追究战败的责任斩了马谡。在斩了马谡之后,诸葛亮不禁放声大哭。身旁的人劝解诸葛亮,说马谡罪有应得,不值得惋惜。而诸葛亮的回答是,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专门说起马谡不可大用。今天想起来,不禁后悔不及。那么,早在白帝城之时,马谡尚没有得到重用,刘备为何就能够看出马谡不可大用呢?
一、不可大用的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也是让诸葛亮吃亏最大的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派出以张郃为首的援军,以挽回形势。蜀军和魏军在街亭发生了战斗,诸葛亮对这一战十分重视,特意违背大家的意愿,派马谡去守街亭。
可是马谡在到了街亭之后,违背诸葛亮的节度,没有据守街亭原有的城寨,而是把军队拉上了南山。张郃发现南山没有水,派兵截断了马谡军队汲水的通道。马谡的军队因为缺水大乱,被张郃的军队打得打败,士卒离散。战后,为了严明军纪,提振士气,诸葛亮不顾很多人的讲情,挥泪斩杀了马谡。
有人认为,马谡的死是因为他没有实战经验,被诸葛亮贸然投入战场造成的。如果诸葛亮能够原谅马谡的罪行,让他戴罪立功,积累实战经验,还是能够成才的。其实,诸葛亮经过这一战,已经看透了马谡的本质。他赞同了刘备的看法,马谡不可大用。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表现十分卑劣,可以说根本不配为将。他在接过指挥权后,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权威,反而遭到了全军上下的轻视。这是因为他既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又喜欢指手画脚胡乱指挥。本来诸葛亮训练出的蜀军是一支号令严密,纪律整肃的精锐之师,但是在马谡的指挥下成了一盘散沙。
史书上说马谡在街亭之战中“举措烦扰”,让全军已经感到无所适从。老将王平的规劝,马谡还“不能用”。这个不能用,而不是不去用,显示了马谡指挥才能的拙劣。同时马谡还不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舍水上山,更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诸葛亮作为一军的统帅,对这场战役有着自己的安排。马谡只是一个局部战场的统帅,他的行动要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指挥行事。但是马谡擅自改变军事部署,造成了战斗的失败,这使得诸葛亮的全盘战略遭到了破产。这一切,都表明了马谡作为一员将领,是不合格的。
而让诸葛亮彻底放弃马谡的原因,是马谡在战斗失败后的表现。在全军溃败的时候,马谡不是挺身而出,像王平一样挽救败局,而是放弃指挥,自己逃命去了。由于马谡的玩忽职守,使得街亭的主力“众皆星散”,只有王平坚守岗位,吓退张郃,带回了部下。
最不能让大家容忍的是,马谡在逃跑后,连后方的诸葛亮都没有去见一面,报告前线失败的战况,让诸葛亮好做预防的准备。马谡一溜烟的自己跑回了蜀中,躲藏了起来。如果不是王平的出色表现,再加上张郃远道而来不想扩张战果,诸葛亮的大本营也许会凶多吉少。马谡的这种举动,是十分卑劣的。
如果说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纸上谈兵,那么以前也有一位纸上谈兵的将领赵括,他的表现可以和马谡做个对照。赵括在被围时能够团结部下,在无粮的情况下坚守四十三天,在兵败时也能能够战死沙场,可以说马谡的表现连赵括一半都不如。
可以说,街亭之战完全是因为马谡的缘故失败,而且他还丢弃部下逃走,根本不管后方将士的死活。马谡的所作所为,表明了他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担当的人,已经丧失了一个将领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原则。这才是刘备说他不可大用的原因。
二、刘备如何看穿马谡。
在刘备弥留之际,他和诸葛亮托孤的时候,看到了马谡。于是他专门向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一定要仔细考察他。诸葛亮对刘备的话还不以为然。直到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才想起刘备的话,追悔莫及。那么,刘备又是从哪些方面看出马谡不可大用呢?
在史书上记载,马谡出身于荆州马氏。马氏兄弟五人,都有人才的声望。尤其是其中的马良,更是得到刘备的赏识重用。在夷陵之战中,马良被刘备派往武陵联络当地的少数民族,一起攻击吴军。马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力配合了蜀军的行动。夷陵之战失败后,马良也因为兵败战死沙场。
我们可以看到,马氏兄弟作为荆州士人中的佼佼者,当然被刘备、诸葛亮重点看顾。刘备赏识、重用马良是经过慎重考验的,而才器过人的马谡自然也不会被他放过。从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情同父子来看,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也必然不错。马谡平日喜欢谈论军国大计,这也是刘备最喜欢听的。刘备就是在这个时候,对马谡暗中进行了考察。
我们看马谡的履历,就能够觉察出一丝异样来。马谡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一起入川的,这说明他在荆州的时候,就得到了刘备的提拔。并且他还跟随刘备参加了夺取益州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很多人都脱颖而出。包括张飞、法正、黄忠、魏延等这些军政人才在内,都在战场一展身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马谡的身影。而夺取益州后,马谡的任职也是绵竹、成都令、越辒太守,都是治理地方的官员。
这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备对马谡的军事能力并不认可,而是把他当作一名文官对待。这是刘备在战场上,对马谡的实际表现得出的结论。在漫长的战斗中,刘备多次在战场出生入死,连军师庞统都战死沙场,马谡当然也有在战场表现的机会。史书上对他的表现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想到他的表现不会很好。马谡的表现自然也被刘备看到眼里,对他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是因为为将之道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并不是仅有书本知识就能够胜任的。刘备和马氏兄弟交好,对马谡的平日里的作为有着一定的了解。马谡喜欢谈论军国大计,刘备也肯定有所耳闻。因此他提拔马谡为荆州从事,在入川时带着他一起去。
可是经过益州之战的考验,马谡的战场表现让刘备失望。他发现了马谡眼高手低的毛病,虽然满口的军国大计,可是在战场上却是无所作为。正是通过日常和战场的考验,让刘备得出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结论。
三、刘备提醒诸葛亮的用意。
刘备专门提醒诸葛亮是有用意的,这是因为刘备观察到马谡对诸葛亮的影响,怕在将来对蜀汉造成危害。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调来,两人商谈蜀汉将来的安排时,刘备却看到了马谡的身影。马谡能够来到白帝城,自然是因为诸葛亮的调遣。
诸葛亮的这一举动,是对马谡信任的表现。他和马谡关系友善,再加上器重马谡,自然把他带在身边,来帮助自己。刘备看在眼里,自然知道在自己死后,掌管蜀汉政权的诸葛亮,一定会重用马谡。可是自己已经发现了马谡的缺点,并且让他担任文职,这中间的道理一定要告诉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提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完全是针对马谡喜欢谈论军国大计而发的。从马谡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谡的志向,那就是带兵打仗,在战场建功立业。刘备深知马谡的真实能力有限,所以提醒诸葛亮,马谡虽然可用,但是不能把他放在关键的位置上。
在诸葛亮接受托孤后,他没有违背刘备的嘱托。他出兵平定南中的时候,就没有带马谡,而是让马谡帮他出谋划策。马谡为诸葛亮谋划了“攻心为上”的战略,获得了成功。可是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把关键的街亭之战交给马谡指挥,就恰恰发生了让刘备担心的情况。马谡全军溃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此失败。
结语:
刘备在弥留之际,向诸葛亮专门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是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害怕将来诸葛亮重用马谡,给蜀汉带来危害。诸葛亮对此不以为然,遭受了街亭之战的惨败,追悔莫及。
刘备说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经过他的精心考察的。他和马氏兄弟交好,对马谡喜欢谈论军国大计早有耳闻。他认为马谡可以培养,于是把马谡提拔为荆州从事,带着一起入川,参加了益州之战。但是在战争中,马谡却表现得默默无闻,这让刘备对他的真实能力有了客观的评判。可惜刘备的评判被诸葛亮忽视了,这才造成了街亭的惨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9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