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现军队内部的团结友爱和互相尊重,军人必须有礼节。军人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三种。
1、举手礼,军人敬礼礼仪-军人敬礼要求-军人敬礼缘由,行举手礼,是人民解放军中最常用的礼节,通常是军人着军服戴军帽或不戴军帽的时候。行举手礼时,行礼者与受礼者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一般在1~7米处行礼较为适当。行礼时抬起右手接触帽檐向受礼者表示敬意。
2、注目礼,军人敬礼礼仪-军人敬礼要求-军人敬礼缘由,行注目礼也是军人最常用的敬礼方式。它是军人携带武器装备不便行举手礼时以注视受礼者并用目送和目迎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行注目礼时,行礼者应面向受礼者成立正姿势,同时注视受礼者并目送或目迎,待受礼者还礼后将头转正。
3、举枪礼,军人敬礼礼仪-军人敬礼要求-军人敬礼缘由,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这是专门为仪仗队规定的,在迎接外宾的阅兵仪式中使用的一种敬礼方式。有时宾馆门卫礼兵也采用,举枪礼比其他敬礼方式更为隆重些。行举枪礼时,行礼者把枪举到胸前,转头注视受礼者,并目迎或目送以表示敬意。
从“脱帽”到“举手”,在西方,军礼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在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有了军礼的雏形:每当骑兵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罩。据说,这一方面是为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是为显示自己的脸部,以免被对方误伤。到了“骑士时代”鼎盛期的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已去掉了面罩,改为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
同时,以举手礼为共同特征的近现代军礼开始发端。其由来有两种传说,虽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证孰是孰非,但它们颇具浪漫色彩:,一种说法是,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凯旋归来的将士举行祝捷大会,并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奖。当时,为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这一动作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各国军队的军礼。
另一种说法则是,严肃的军礼来自欧洲中古时代的“情场”。当时,一位公主要下嫁给一位勇敢的武士。而想得到公主的武士很多,免不了要在公主面前“刀光剑影”一番。比武之前,武士们列队在公主面前走过,为示意自己被公主“太阳光芒般的美丽”所晕眩,都将手举起遮盖在眼前。渐渐地,这个动作就发展成了敬礼。
不过,率先正式把“脱帽致礼”的传统改为用手接触帽檐敬礼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军。那时的英国军人相互敬礼时,右手掌紧贴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军人气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先后实行了这一新式军礼。不久,这种军礼又传到美国,进而逐渐传到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军礼在细节上虽各不相同,(http://www.jianglishi.cn/)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这一表现形式却是通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扭曲的历史会有一些支脉,军礼也曾掺杂进一些“异类”。最著名的莫过于“纳粹军礼”: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并高喊“嗨!希特勒!”希特勒通过让民众每天重复这样机械的动作,达到了他潜意识地催眠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目的,留下了深刻历史教训。在今天的德国,行纳粹军礼是要被开除公职的。
中国军礼“源远流长”,军礼在中国同样“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军礼作为“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就同“吉、凶、宾、嘉”礼仪一齐并称为“五礼”。从史籍看,中国古代的军礼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拱手礼,据《史记》记载,汉文帝视察军营时,名将周亚夫手持兵器向皇帝拱手,说:“身著铠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引起了皇帝的赞赏。二是下级通常向上级行的跪、拜之礼。
鸦片战争后,西方军礼逐渐输入中国。晚清陆军用了半个多世纪才从旧军礼过渡到西式军礼,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一代兵家曾国藩,就因看不起“英夷”而对西方军礼不屑一顾;大办“洋务”的李鸿章只是把西式敬礼作为军队“习练手足”的内容接受下来。直到甲午战争后,才经光绪皇帝批准,推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近代军队礼节制度──《陆军行营礼节》,并在辛亥革命前成为清军通行的军礼。
我军军人敬礼方式可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着军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不便行举手礼时可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历史百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admi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lishibk.com/post/11920.html